「電玩型頭腦(Game Brain)」所凸顯的危機!

28323_1132422847011_1720485586_239320_5810176_n.jpg  

 

1983年日本的電動玩具任天堂遊戲推出之後,孩子們的玩耍方式也開始從戶外、從群體逐漸走向室內、走向個人的模式。

研究日本青少年問題的專家發現,幾乎是和任天堂遊戲推出的同一個時期,日本社會的青少年問題開始急速增加。

一直到現在,青少年犯罪率還在攀升,並且犯罪年齡層也有遞減的趨勢。

研究者發現,雖然每一年代的青少年問題有所不同,造成犯罪的原因也有千百種,其中社會情勢的變化,和經濟狀況的惡化當然是關鍵的因素。

不過,近十年來的犯罪型態已開始脫離以往為了生存、生活的模式,而有許多是令人難以理解的理由,例如:「看不順眼」、「煩燥」、「火大」、「不知不覺」、「誰都可以」等等,社會大眾普遍的反應是,犯罪青少年似乎喪失了人類原有的理性和情感。

研究青少年問題的專家針對這些青少年引發的社會問題,提出「電玩型頭腦」的說法,同時指出「電玩型頭腦」引發的危機。

什麼是「電玩型頭腦」?

專家指出,佔大腦35%的前腦中有一個稱做「前額葉皮質區(Prefrontal Cortex)」的區域,它是對全身體發出命令的司令台。大概有人的拳頭那麼大,具有抑制〝本能〞的功能。

通常「前額葉皮質區(Prefrontal Cortex)」和記憶、感情、團體的溝通、創造力、學習有關。如果前額葉皮質區並不發達或被損傷的話,就會有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的行為發生。

因此,「前額葉皮質區(Prefrontal Cortex)」也可以說是控制感情和犯罪的地方。

研究專家發現,當過於著迷於電玩、手機簡訊、具刺激性的電影或錄影帶、電視節目時,這個人體的司令台,「前額葉皮質區(Prefrontal Cortex)」的功能就會降低,甚至停止作用,專家稱,這種腦部狀態就叫做「電玩型頭腦」。

根據研究報告指出,電玩型頭腦的人會有容易發脾氣、攻擊性、無集中力、動作散漫、過一天算一天、做事無精打采等等特徵。

‧科學的驗證

將這個狀態用科學的方式來加以證明的是,日本大學研究所森昭雄教授和日本東北大學川島隆太教授。

森教授的研究是測量腦部在運作時發出的β波腦波,以此來檢測前額葉皮質區的運作。

人的腦波依活動的頻率,可以分為四種:一是深睡中的波(δ波,0.5~3Hz),二是睡眠較淺或想睡時的波(θ波,3~8Hz),三是,平靜狀態的波(α波,8~13Hz),四是,興奮狀態的波(β波,13~30Hz)。

森教授發現老年人的腦波和年輕人的腦波不同,為了要調查老人痴呆和年輕人有何不同,將腦波的類型數值化,所以,開發出腦波測量器。一開始,森教授測試性地把這儀器拿來測試軟體開發部門的8位員工和其他部門的職員,發現軟體開發部門的員工的興奮狀態的腦波(β波)比想像中的還低。

他接著觀察這些軟體開發部員工和其他部門的差別,發現,軟體開發部門的員工除了工作之外,在日常生活中他們也是除了看著電腦畫面外,幾乎很少跟其他人談話。


四種類型的頭腦

接著森教授又測試大學生玩電玩時的腦波狀態,結果發現,興奮狀態的腦波呈現四種狀態:腦波完全不會變的「標準型頭腦」、一旦玩電玩腦波就會下降的「視覺型頭腦」、腦波呈現不穩定狀態而上下移動的「半電玩型頭腦」,以及從一開始腦波就很低的「電玩型頭腦」等四種類型。而最後的這一種被森教授定義為興奮腦波相當低的類型「電玩型頭腦」竟然和癡呆症病患的腦波走向是一模一樣的。

研究這四種類型的頭腦,的大學生的生活,分別是:

1.「標準型頭腦」:是幾乎沒有在玩電玩的人。

2. 「視覺型頭腦」:很少玩電玩,但每天都會看1~2個小時電視或錄影帶的人。

3.「半電玩型頭腦」:每週3~4天,一次玩1~3個小時電玩的人。這些人在玩電玩前和玩電玩後,興奮波的波值差距很大,會急速降低,同時呈現一些症狀,例如,偶而會有小小的發飆、較多會讓人有依自我步調行事的印像、如果和正在打電玩的他講話的話,也只會有「不要吵!」的回應而已。還有,日常生活上沒有什麼專注力,也常會忘東忘西。

4. 「電玩型頭腦」:每天玩2~7個小時電玩,這一類的人即使沒有玩電玩,他們的興奮波值也常接近於零,幾乎可以說「前額葉皮質區」是處在停止狀態。明顯的症狀有動不動就會發飆、平常都像是在發呆、專注力很低、常常忘記事情或東西、沒有時間觀念、不善於跟朋友交往,有經常不上學的傾向,學業成績大多是中下。

森教授,後來又進一步對6~29歲的男女共240人做實驗。結果240人中最多的是「半電玩型頭腦」(約佔40%)的人,其他三種大概各佔10~20%。

這個數據和日本社會中被批評為無集中力、無判斷力、無耐性的青少年比例,以及與日俱增的青少年犯罪現象似乎有什麼關聯。

川島隆太教授進一步利用正子斷層攝影(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, PET)和功能性磁核共振儀(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, fMRI)這兩種將腦部運作模式影像化的儀器,測試了數十人,以了解打電玩對人腦部的影響。

兩位教授分別用不同的實驗方法,得到相同的結果:「電玩對前額葉皮質區的發育完全沒有幫助,而長時間玩電玩會對腦部有不良影響」。

‧電玩型頭腦與青少年問題的關係

北海道大學醫學部教授澤口俊之表示,近年來,沒有問題意識、只會等待指令、缺乏計畫能力等很明顯前額葉皮質區的功能失調的學生增多了。他在自己的著作裏更進一步說明,如果,前額葉皮質區的功能失調,IQ(智能指數)也會跟著降低,因而造成工作效率不彰或無法持久,或者因無法適應社會環境,而走錯路、犯下罪刑等,無法過積極正面的生活。他認為這是現代日本社會所面臨的另一種危機。

那麼,有改變的方法嗎?

森教授認為,電玩、電視TV遊戲只是讓視覺與運動神經間活絡,而漏掉了思考的動作。

所以,如果能控制玩電玩、打電腦、看電視的時間,並且增加和人溝通的時間,玩那種能使眼、鼻、口、耳、手腳五種感官健全發育的遊戲,應該可以避免小孩或自己變成電玩型頭腦。

全身運動是最好的方式,棒球、足球在做瞬間的判斷或集中的剎那,腦興奮波會上升。而流汗有使心情清爽、解除壓力的效果,全身運動除了能使前額葉皮質區活躍外,也能刺激骨頭,促進發育,以及也會適度地刺激呼吸、循環系統。

不過,很特別的是在森教授的實驗結果中也指出,運動對已成為電玩型頭腦的人是無效的。

不過森教授有另一個發現,可以讓電玩型頭腦的人恢復到正常!那就是擲小沙包遊戲。森教授指導玩TV遊戲超過十年的電玩型頭腦的大學三年級生,每天玩三顆小沙包5分鐘、進行兩個星期之後,發現前額葉皮質區的腦興奮波有明顯的改善跡象。

這是因為擲沙包需要高度的集中力,擲沙包時沙包要用什麼樣的順序丟上,其次又要以哪一隻手接等等,前額葉皮質區必須運用到眼睛和手的觸覺。要思考時間、位置,包括皮膚受到刺激也要將情報傳到感覺區。

東北大學未來科學技術共同研究中心的川島隆太教授也發表一項「讀、寫、計算」等的基礎學習,能鍛練前額葉皮質區,並使腦部活潑起來的研究報告。

不過,他們都同時指出,最重要的還是嬰幼兒的教育,因為嬰兒時期的腦神經迴路還沒有完全形成。不過他們對周圍重複的聲音會有反應,同時,他們會收集任何資訊。因此,如果把電視、收音機,或者教學錄影帶隨意撥放,其實會造成小孩子的資訊氾濫,反而不好。

同時,因為缺少和父母溝通,習慣浸泡在電視前,導致語言能力發育遲緩,語言能力發育遲緩,就會影響到表達自己意思、聽別人的話來作判斷的「思考能力」。他們認為,幼兒時期的教育最好還是以說話來增進父母與小孩的溝通,也就是說,與父母、群體間的互動是最重要的。

(取材自台灣日本綜合研究所「日本綜合情報」,由吳欣芳翻譯 ) 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帶子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